為什麼需要《華埠人民願景》?

土地價格和租金的上升逐漸將華埠的區民逼出社區。在每五個華埠居民裏,有三個是低下階層人士。所有提供可負擔住房的中華會館都有等候名單,但是絕大部分興建在區裡的房屋,卻是市價房。區裡的老餐廳和菜市場負擔不起上漲的租金,而被昂貴的餐廳、精品店和銀行取代。

在不過一個世紀前,華埠是個內部殖民地。華工受著法律上的歧視和白人定居者的暴力,在礦場、鐵路、鋸木廠、罐頭廠、洗衣店、菜市場、餐飲和等行業勞動。從1800年代直到二十世紀中期,市、省、和聯邦政府不允許華裔居民在選舉裏面投票。政府實施措施禁止從中國來的新移民,限制華工和華裔商業並將華裔居民隔離到包括溫市華埠等邊緣地點。而華裔居民就以在華埠建立房屋、學校、商店、和中華會館,來抗衡這種對待。

今時今日,華埠的土地對於投資者和地產發展商來說,越來越有價值。附近的市中心地區經過去工業化和緻密化,工廠和倉庫已經被大樓代替了。在奇化街的碳燃氣工廠又關閉了。當溫哥華的邊界往東南遷移時,華埠已經不再是位於城市的邊緣,而是在它的中間。這個位置令華埠變得越來越受歡迎,但是勞工階層就無法負擔租金的上漲。現有的政策對社會經濟的不平等,就有加無減。城市分區和稅收政策重視房地產投機和發展的利潤,忽略賺取薪水和交租的區民。文化遺產政策就只是專注保護文物,而不是社區裡面的人民。

我們需要一個服務居民-特別是那些最有可能被貴族化逼遣的區民-的華埠社會和經濟發展計劃。我們的居民最需要留居在華埠。華埠並不是一堆老房屋和帶有異國風情的路牌,而是一個活生生,用了超過一百年的時間來建設的社區。這個社區讓我們華人,即使是低下階層人、移民、長者、不會講英語、或因為其它原因被社會排斥的人,都可以獨立生活的社區。我們因為組織起來爭取居留權,而構寫《華埠人民願景》。

chinese

13669819_269182100120701_3281864394209296027_n
Chinatown Action Group members at the Demovictions Squat, 5025 Imperial Street in Burnaby. July 2016. Credit: Yuly Ch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