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華埠人民願景》是怎樣構寫出來的?

從2015年至2017年,我們通過多系列的問卷、訪問和有結構的茶會討論,訪問了大約500名華埠居民、商店和社團組織。

我們的訪問主要通過粵語、普通話和英語進行。我們在華埠眾多個地點接觸了居民,包括公共房屋、單人入住房屋、華埠廣場、國際廣場、中華會館、零售商店、還有社區活動場所。我們又在2016年三月聯合Hua Foundation和青年長者合作組舉辦了《不曾說的故事:華埠長者的聲音》活動,以發掘華埠居民面對的關鍵問題。之後,我們兩次和居民和社區人士舉行茶會,討論從訪問過程中產生的主要議題,以構寫這份報告。報告裡所有的照片都是得到參與者的同意使用。

雖然我們接觸到很多各族裔和各階層人士,我們把注意力投放在了難以參與傳統政府咨詢程序的人群(比如,只能操粵語或普通話的人士、殘疾人士、低收入居民)。我們發現通過他們的母語來進行單一或小組式地接觸居民,相比其它使用問卷或者開放日的華埠研究報告,更加能夠收集到有意義的意見。我們特別對居民和我們分享的, 帶有深刻情感的敘述為之動容。這表示了居民對華埠這個地方,有著深刻的依賴和歸宿感。我們對大家慷慨的幫助,表示感謝。

1609689_10153825121486273_1345008118393410450_n
UNTOLD STORIES: Voices of Chinatown Seniors, March 2016. Credit: Sid Tan